長城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陜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墻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筑、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余處(座/段) 。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長塹、城塹、墻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墻、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并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巨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
戰國時期
中國北方的長城,開始于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筑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后,進行兼并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于他們善于騎射,長于野戰,采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于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斗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后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并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斗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陜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陜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并派軍駐守。
趙國于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于是,下令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于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于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后,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余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
南長城
1、楚國長城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楚長城筑于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于防御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筑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中山長城是為了防御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筑的。筑于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陜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筑,后韓滅鄭,繼續修筑使用。
漢朝時期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筑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于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并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御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御作用,雖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后,修復蒙恬所筑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明長城
修復后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筑,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
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一是秦始王時修筑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
由于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國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國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而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明代長城的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構筑方法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筑,我國古代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多少智慧,流盡了多少血汗,才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制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墻內外檐墻都以巨磚砌筑。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筑材料的情況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筑城墻,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雖然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筑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筑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制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墻身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 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墻是指外皮墻向城外的一面。構筑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墻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墻身的收分,能增加墻體下部的寬度,增強墻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墻雄偉壯觀。內檐墻是指外皮墻城內的一面,構筑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筑成垂直的墻體,關于外檐墻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墻體厚度為準,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筑方法以扁砌為主。
墻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筑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筑夯土墻;
2、土坯壘砌墻;
3、青磚砌墻;
4、石砌墻;
5、磚石混合砌筑;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墻,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筑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筑。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古時用于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御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
烽火臺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 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臺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臺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臺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臺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在50千米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臺80余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千米,最遠的不超過5千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臺的建筑早于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后,長城沿線的烽火臺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臺的建筑。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臺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臺,并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臺,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臺(西北明代墩臺,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臺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于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后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延慶,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這里的長城,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于世。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博物館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于八達嶺關城外,1994年建成開放。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于懷柔區境內,是新北京十六景之一。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其特點是長城兩邊均有垛口,特別是正關臺三座敵樓并矗,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設有國內一流的登城纜車、開發了中華夢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健身娛樂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梅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等多位外國首腦到慕田峪游覽。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評為4A級景區。
司馬臺長城
獨具“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的司馬臺長城,位于北京市密云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公里。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道: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臺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于京郊懷柔縣西北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山勢非常富于變化,險峰斷崖之上的長城也顯得更加雄奇險要。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 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一段,向來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于距北京市區140公里密云縣與河北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公里。沿線有建筑各異的敵摟67座,烽火臺2座,大小關隘5處,這里長城上敵樓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墻體以巨石為基,高5-8米,并設有攔馬墻、垛墻和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墻,墻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城建筑規模宏偉,防御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御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黃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墻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現代肖草《長城》詩:“風吹沙漠千山遠,雪舞祁連六月寒;登上墻臺論楚漢,長城嘉峪見雄關”給予真實詮釋。
大境門長城
大境門長城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大境門長城修筑于明成化年間,坐落在高聳入云的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歷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唐長城牡丹江邊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墻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墻,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
牡丹江邊墻是渤海時期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條防御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御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墻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墻一段長50公里,位于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于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墻二段長30公里,位于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于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墻三段長20公里,位于鏡泊湖,起自城墻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墻于2006年被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墻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了解牡丹江邊墻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墻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齊長城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遺跡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于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門后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
《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后建筑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筑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燕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遼寧境內的燕長城,經北票市、阜新縣、彰武縣,到沈陽境內的法庫縣。2008年,在沈陽高坎鎮發現4座戰國兩漢時期的烽火臺遺址,是最早發現的燕長城遺址。
早期長城
在玉門市境內發現早期長城墻體2400米、烽火臺4座。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布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并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如今長城已失去了它的軍事用途,更多的在體現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激勵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保衛我中華民族。同時也在見證我中國人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團結一致拼搏進取,抒寫奇跡抒寫輝煌。長城帶的民族關系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于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問題也集中于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合與交流,還是民族間軍事、政治上的斗爭,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于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長城帶的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很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很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筑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借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御能力,使之不能輕易得逞,從而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于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畜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墻,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并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御工程整體。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御體系的軍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時,“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新書·過秦》)漢武帝時,“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后邊境得用少安。”(《漢書·匈奴傳》)“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的趙武靈王正是以“變俗胡服,習騎射”而著稱于世的政治家(《史記·匈奴列傳》)。事實上,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筑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御,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筑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采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因為對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興師征之,則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誅也;師還則寇鈔又起;留卒戍守,則勞費不資,故惟有筑長城以防之。""然則長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鈔,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于——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后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后,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聽說后,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后經村里人調解為:女娃娃屬于兩家共有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并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女已經長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蘆時發現葫蘆架后面藏了個人。孟姜女剛想叫人就被那個人捂住了嘴。后來,那個人告訴孟姜女,自己叫范喜良,是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長城才躲在葫蘆架后。之后,范喜良便住進了孟姜女家里。所謂日久生情,范喜良經過孟姜兩家長輩的同意與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測風云,成親當天,新郎被幾個衙役抓走了。范喜良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轉眼一年過去了,范喜良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后,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她終于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長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點點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監,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喜良的尸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絕倫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筑城而死的范喜良墳墓后,宿愿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人卻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地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墻高9米,還要在城墻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
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墻,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后,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墻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墻。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墻。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筑起高高的城墻,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筑的城墻,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墻,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墻縫。
后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使中華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里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后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后,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國人居住,這城鎮就是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邢臺長城花苑附近回收名煙名酒回收老酒
- 產品規格:
- 500毫升
- 產品數量:
- 1
- 經營模式:
- 貿易型
- 執照認證:
- 已認證
- 最近更新:
- 2025/11/24 10:53:32
- 經營品牌:
- 邢臺回收茅臺酒
邢臺長城花苑附近回收名煙名酒回收老酒-邢臺回收老茅臺酒,回收老五糧液,回收老董酒,邢臺收購老西鳳酒,回收瀘州老窖老酒,回收國窖1573,回收52度國窖酒,回收老茅臺酒,回收五糧液年份酒,收購國窖中國品味,高價回收瀘州¥5800元/瓶所在地:河北邢臺
橋西區文東酒類經營部
25#圓鋼 長城特鋼 受理質量異議 誠信經營 配送到廠
- 產品規格:
- 齊全
- 產品數量:
- 96984
- 經營模式:
- 服務型
- 執照認證:
- 已認證
- 最近更新:
- 2025/11/5 9:04:19
- 經營品牌:
25#屬于優質碳素結構鋼,該鋼強度比15鋼稍高,韌性、塑性、焊接性均好,很少淬火,無回火脆性。冷變形塑性高、一般供彎曲、壓延、彎邊和錘拱等加工,電弧焊和接觸焊的焊接性能好,氣焊時厚度小,外形要求嚴格¥7400元/噸所在地:江蘇無錫
無錫東復泰特鋼有限公司
長城尊龍tulux t200
- 產品規格:
- 3.5
- 產品數量:
- 200
- 經營模式:
- 生產型
- 執照認證:
- 未認證
- 最近更新:
- 2019/9/28 11:47:50
- 經營品牌:
- 千田
尊龍tuluxt200 可靠的潤滑性,有效保護發動機; 持久地為發動機提供防腐防銹保護; 適用于要求使用cd或cc級油的增壓、非增壓柴油發動機; 符合美國石油學會apicd規格。¥0元/塑所在地:廣東東莞
東莞市千田潤滑科技有限公司





湘公網安備 4305230200010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