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生鮮電商平臺曾如雨后春筍般“井噴式發展”,被稱為電商行業的“最后一塊肥肉”。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曾風光無限的生鮮電商平臺中盈利者寥寥,有的平臺重金投入卻持續虧損,有的則處于“半癱瘓”狀態或早已銷聲匿跡。其中,物流成本高、用戶黏度差等難題已成為生鮮電商的致命痛點。
95%的生鮮電商虧損或巨額虧損
記者走訪渝北魯能星城、九龍坡云湖天都等高檔小區發現,每日鮮網曾斥巨資投放的“電子菜箱”已不見蹤影。董事長吳限證實,每日鮮雖還保有線上平臺,但線下業務已經停了一年多。
曾被譽為“重慶生鮮電商第一平臺”的田園優選,也面臨類似困境。記者登錄其網站發現,雖有數百種產品在線銷售,但購買者屈指可數。總經理楊代超說,平臺正在調整升級,目前已虧損幾百萬元。
全國生鮮電商平臺的生存狀態也是如此。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95%虧損或巨額虧損。其中,順豐嘿客、愛鮮蜂、天天果園等風靡一時的平臺相繼關店。
物流短板、用戶黏度成致命痛點
春節前,重慶渝北區的向晴網購5斤芒果。下單第二天,芒果就從廣西發出,第五天上午才到達重慶,向晴多次催促快遞送貨,卻被告知春節放假不予配送。下單19天后,向晴終于收到了網購的芒果,芒果卻早已腐敗變質。由此可見,物流短板是生鮮電商發展的致命痛點。
楊代超估算,生鮮產品的配送成本因此比普通商品至少高30%。“更要命的是,當前國內冷鏈物流體系并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必然影響用戶體驗,自建冷鏈物流成本太高,企業無法承受。”楊代超說。
同時,生鮮電商平臺普遍面臨訂單少、復購率低的問題。“物流跟不上,用戶引不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吳限說。
路在何方?唯有融合發展
記者發現,在“哀鴻遍野”的形勢下,也有個別生鮮電商平臺另辟蹊徑,開拓出全新的發展道路。
例如,重慶本土生鮮電商平臺香滿園依托重慶菜園壩水果市場和重慶公路運輸集團,破解貨源和物流難題。總經理楊廷松介紹,香滿園走的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之路,才實現收支基本持平。
吳限說,企業可以暫不涉及農產品業務,形成盈利模式后再引入農產品。“例如,可以先做農業供應鏈金融,向農業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融資,既可聯系供需雙方,促進信息對稱,還可避開物流等痛點,引入農產品后可從面向企業做起,再逐步直接面向消費者。”
奇易網董事長蔣曉春說,生鮮電商企業應建立一個公共服務體系,消除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促進平臺、政府和種植戶形成聯盟,實現融合發展。
部分資訊信息轉載網絡或會員自己投稿發布,如果有侵犯作者權力,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聯系QQ:770276607